新闻动态

学术快报—内蒙古大学外国语学院生态语言学科研学术论坛2025年第7期(总第13期)

2025-09-20

2025 年 9 月 19 日,内蒙古大学外国语学院 2025 年第 7 期(总第 13 期)生态语言学科研学术论坛圆满落幕。

本次论坛围绕 “生态语言学” 核心概念与议题展开,同时将讨论延伸至生态翻译领域。指导老师以 “培养学生生态素养、夯实学术研究基础” 为目标,结合国内外研究案例与学术成果,围绕 “什么是生态语言学”“为什么学习生态语言学”,系统阐释学科核心定义与理论框架;通过对比相近学科概念(如“生态环境”与“自然环境”,“生态语言学”与“生物语言学”,“环境话语”与“生态话语”等),帮助同学们厘清易混淆知识点,明确学习重点与研究方向;讲解中还引导学生结合社会现实问题思考,如 “生态语言学如何助力塑造生态素养”,促使学生探索学科的社会使命与学术价值

作为新学期首场生态语言学科研学术活动,本次论坛既有原科研小组成员参与,他们带着前期研究的疑问与成果交流,也吸引了 2025 级本科及研究生新生加入。新生虽刚接触该领域,但抱有充足的研究热情,在互动环节主动提问,分享对 “语言与生态环境关系” 的初步认知,部分新生结合专业背景提出 “外语专业学生如何参与生态翻译实践” 的问题,体现出一定的学术关注度。在老师引导下,全场围绕 “生态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学科未来发展趋势” 讨论,涉及理论交流与实践规划分享,部分同学表示交流后明确了后续学习与研究方向。论坛尾声,科研兴趣小组核心成员就 “生态翻译学的起源、核心原则与实践应用场景” 做导入性分享,举例说明生态翻译在文学作品、环境宣传文本中的应用,而“生态翻译实践案例分析”“跨学科合作路径” 等内容,将留待下次论坛深入探讨。

随着 2025 级新生(含本科生、研究生)加入,生态语言学科研兴趣小组规模扩大,成员涵盖不同年级、专业背景,为学术交流增添了新力量。此次论坛的举办,一方面为学生提供了学术展示平台,高年级学生分享研究成果、新生表达学术见解时均能获得专业反馈;另一方面为师生创造了学术交流机会,打破师生间、不同年级学生间的交流限制,推动 “教师引导 — 学生主导 — 全员参与” 的学术交流模式落实。通过思想交流与融合,丰富了师生的学术认知,也为学院营造了更浓厚的学术研究氛围,为后续生态语言学领域的科研与人才培养提供了支持。 

活动剪影

内蒙古大学生态语言学科研兴趣小组简介

生态语言学是一门探讨语言与生态环境相互作用的学科,它强调语言在环境保护和推动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并致力于提高公众对生态问题的认识。该小组成立于2024年1月,最初以文献分享会的形式存在,但随着越来越多有学术热情的同学加入,它逐渐发展成为一个更广泛的论坛。我们鼓励并欢迎那些学业成绩优异、对科研充满热情的同学参与。

生态语言学的融入,不仅引导学生深入领会和实践生态文明的理念,增强了他们对中华民族生态文明建设的认同与责任感,同时,它也为学生打开了新的学术视野和研究路径,激发了他们的创新精神和批判性思维。内蒙古大学外国语学院通过成立生态语言学科研兴趣小组,为师生提供了一个交流思想、共同探索的研究平台,这不仅促进了学术氛围的培育和提升,也为学校的科研文化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我们期待大家的积极参与,一起在学术的海洋中探索新知,为知识的传播与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