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学术快报(第五期)——内蒙古大学外国语学院生态语言学科研学术论坛

2024-11-04

在内蒙古大学外国语学院诸位领导的大力支持以及学生们的踊跃参与之下,第五期生态语言学科研学术论坛已然圆满落下帷幕。此次论坛围绕生态教育这一主题,吸引了来自不同年级的本科生与研究生广泛参与其中。在论坛的讨论环节,学生们表现出了极高的热情与积极性,涉及诸多方面,例如论文数据处理、社会调查方法以及生态教育研究方向的启发等。以下是部分讨论的问题:

问题一:生态教育与生态素养存在着怎样的关系?

讨论:生态教育与生态素养之间存在着至关重要的联系。生态教育是提高生态意识、铸就生态文明的路径。通过广泛深入地传播生态知识以及生态文化,生态教育能够切实有效地提高人们的生态意识,进而逐步提升其生态素养,为塑造生态文明奠定坚实的基础。生态素养,作为生态教育的核心目标之一,蕴含着极为丰富且深刻的内涵。它绝非仅仅局限于知识层面的生态知识和理论体系,更涵盖了实践层面人对自然的生态行为能力。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的垃圾分类、节能减排等细微之处,还是在面对重大生态问题时的积极参与决策、勇于担当责任等方面,都充分彰显着生态素养的高度和深度。生态教育恰似肥沃的土壤,为生态素养的培育提供了多元的途径和科学的方法。通过课堂教学、实地考察、宣传活动等多种形式,生态教育将生态知识和理念源源不断地输送给人们,激发人们对生态问题的深入关注和理性思考,促使人们积极主动地行动起来,不断提升自身的生态素养。而生态素养的提升,则无疑是生态教育成效的重要体现。当人们的生态素养逐步提高,他们会更加自觉地投身于生态保护行动之中,积极传播生态文化,进而形成一种良性循环,反过来又会有力地推动生态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和深化。

问题二:问卷调查需要遵守的学术伦理原则?

讨论:

1)知情同意:在进行问卷调查时,务必确保参与者充分知晓并自愿参与。研究者应当在问卷中清晰阐明参与的目的、内容以及可能存在的风险,以便参与者能够做出明智的决定。

2)隐私保护:研究人员必须保证问卷调查不会侵犯参与者的隐私权。应避免收集敏感信息,同时要确保参与者的回答不会被透露给任何第三方。

3)自愿参与:参与者应当在明确知情的基础上自愿参与调查问卷,研究人员绝不能强迫或诱导参与者参与调查。

4)数据保护:研究人员需确保参与者数据得到妥善保护,防止被泄露或滥用。问卷调查结束后,应及时对参与者个人信息进行删除或匿名化处理,以切实保证问卷调查的保密性,坚决杜绝个人信息泄露。 

5)结果公正性:研究人员在分析和报告调查问卷结果时,应始终保持客观公正,不得操纵数据或歪曲结果以迎合特定的研究目的。

6)伦理审查:某些涉及人或动物实验的领域,必须确保咨询所在学术机构或研究团队的伦理委员会,并遵守其审查程序和准则。

问题三:调查问卷中的人口统计学特征指的是什么? 

讨论:调查问卷中的人口统计学特征是用于描述参与者的基本情况的一系列变量,一般包括年龄、性别、教育水平、职业、婚姻状况、收入水平、城乡分布等。

问题四:生态语言学与语言生态学有什么区别呢?

讨论:生态语言学与语言生态学皆聚焦于语言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尽管有学者提出‘生态语言学’亦可称为‘语言生态学’,然而,二者实则具有截然不同的学科属性。从‘生态语言学’与‘语言生态学’的词汇搭配进行分析,两个学科的中心词各异,前者的中心词为‘语言学’,后者则为‘生态学’,上述内容可参见张薇薇(2024)。同时,在《作为应用语言学的生态语言学》(黄国文和李文蓓,2021)一文中,对二者的区分有着详细的论述,请查阅参考。

问题五:进行抽样调查时需要注意什么?

讨论:

1)在抽样调查中,需确定适宜的样本容量。样本容量即从总体中选取的样本的规模大小。通常情况下,样本容量越大,研究结果的准确性与可靠性往往越高。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样本容量的确定还需综合考虑时间、成本以及可行性等诸多因素,不可无节制地增大。

2)抽样调查务必确保样本的代表性。样本应当能够充分代表总体的特征。样本的选择应具备随机性,即每个个体都有同等的机会被选中,以此来保证样本的代表性。

3)进行抽样调查时需遵守伦理规范。要尊重参与者的隐私和权利,确保不泄露他们的个人信息。同时,应严格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和伦理规范,以确保调查的合法性与合规性。

4)抽样调查要保证调查的随机性和公正性。运用随机化方法,使样本能够良好地代表总体,从而更接近关于总体的准确结果。

问题六:什么是给养?

讨论:不同领域中的“给养”有着各不相同的意义。在生态学范畴,给养可被理解为生态系统向生物所提供的生存资源与条件,涵盖食物、水以及栖息地等。于心理学领域,给养指个体从周围环境中获取的支持、资源以及刺激,这些因素对个体的心理发展与适应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例如,良好的家庭环境、完善的社会支持系统等皆可为个体提供心理层面的给养。在教育学方面,给养指的是学习环境为学习者所提供的支持与资源,以此推动学习的发生与发展。这其中包括物理环境、社会环境以及教学资源等诸多方面。例如,一个配备了先进教学设备、拥有积极学习氛围以及良好师生关系的教室环境,能够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给养。语言学习生态观中的“给养”概念由詹姆斯·吉提出,其意为环境给予学习者的资源和机会,存在于语言学习环境之中。像教材、多媒体资料等属于资源类给养,而课堂讨论、与母语者交流的机会则归为机会类给养。

问题七:什么是同伴引领式学习?

讨论:依据所研讨的文献,同伴引领式学习是指在每一单元开启之前,教师向全体同学提供本单元的学习指引性问题。同时,要求引领组的同学在进行课堂讲述之前,先将课件提交给教师进行检查与修改,以此避免陈述内容出现重大偏差,并确保内容具有充足的给养。在课堂中,学生如同教师一般引领其他同学进行学习和讨论,通过互动的方式学习本单元的内容。

活动剪影:

 

*****第六期论坛即将开启*****

应广大师生需求,现推出第六期学术论坛。论坛具体信息如下:

-时间:2024年11月15日周五13:00-15:00

-地点:外国语学院英语系办公室(艺术楼F2002)

-内容:本次论坛继续聚焦“生态教育”这一主题,深入探寻生态话语有效融入生态教育各个环节的途径,以期实现生态教育的目标,进而为生态保护的相关理解与推动提供崭新的视角和创新的思路。

内蒙古大学生态语言学科研兴趣小组简介

生态语言学是一门探讨语言与生态环境相互作用的学科,它强调语言在环境保护和推动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并致力于提高公众对生态问题的认识。该小组成立于2024年1月,由张薇薇老师带组指导。张薇薇,博士,毕业于华南农业大学语言生态学专业(此专业由该校外国语学院和资源环境学院联合设立培养)。小组目前有研究生2名,本科生19名。

最初,该小组以文献分享会的形式存在,但随着越来越多有学术热情的同学加入,它逐渐发展成为一个更广泛的论坛。我们鼓励并欢迎成绩优异、对科研充满热情的同学参与。参与者若连续参加三次以上论坛,将有机会提交申请材料并经过面试后正式加入小组,接受专业的论文写作训练。小组不仅提供论文发表的机会,而且通过参与生态语言学的研究和论坛,学生们能够获得宝贵的实践经验,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未来的职业生涯奠定坚实的基础。

生态语言学的融入,不仅引导学生深入领会和实践生态文明的理念,增强了他们对中华民族生态文明建设的认同与责任感,同时,它也为学生打开了新的学术视野和研究路径,激发了他们的创新精神和批判性思维。内蒙古大学外国语学院通过成立生态语言学科研兴趣小组,为师生提供了一个交流思想、共同探索的研究平台,这不仅促进了学术氛围的培育和提升,也为学校的科研文化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我们期待大家的积极参与,一起在学术的海洋中探索新知,为知识的传播与发展贡献力量!